1949年夏,我們在重慶演出的越聲劇社人員失散,15歲的我也和謝師父失散,隻有跟隨母親在浙江同鄉會的幫助下回到貴陽,越聲劇社在貴陽的人員也所剩無幾,劇社不復存在。

1954年秋,邵文艷(右二)到上海觀摩期間,與袁雪芬(右三)、傅全香(右四)等越劇名傢合影

講述人:邵文艷,1934年出生,貴州省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傢,原貴陽市越劇團團長

謝文彬是小生,為我說戲,基本功、身段則由師母李月華傳授。很快,我就上臺瞭,第一個戲是《盤夫》,因為才13歲,個子小,反而別有趣味,受到觀眾歡迎,但大多數時候,我還是演配角。

1945年夏,在昆明搞活動的“浙江越聲劇社”準備回浙江,乘車路過貴陽時,被定居貴陽的老鄉留瞭下來。1946年10月,越聲劇社開始演出,第一次在省府路一個茶社,半年後轉到民眾劇場(現河西路)演瞭半年,接著又轉到新聲舞臺(現大西門市群藝館)演出。演出的劇目有《王昭君下凡》《方玉娘哭塔》《三度梅》《琵琶記》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等。多是沒有劇本,按老規矩自己編演的路頭戲。第一次在貴陽舞臺演出的越劇老前輩,分別是沈君芳(男,老生)、餘文章(男,花臉)、謝文彬(男,小生)、朱品良(男,青衣)、李月華(女,青衣)、林桂芳(女,花旦)等。越劇團來貴陽演出,讓抗戰期間逃到貴陽的江浙民眾感受到瞭溫暖,也讓土生土長的貴州人發現,原來還有這種動聽可人的戲劇。

貴陽解放後的第二年夏天,我聯系到董文麗、陳佩芳、張小冬、李忠明等6、7個越劇演員,組成瞭越劇班子,重新打出浙江越聲劇社的牌子,在小十字茶館演出。8月份,改名為黔華越劇社,並請來越劇前輩陳文泉擔任社長。10月份,劇社搬到白沙巷口的“老新光茶社”演出。

回到貴陽,我吸取越劇名傢袁雪芬、傅全香的風格特點,重新創編瞭傳統越劇《庵堂認母》,在1956年的全省戲曲匯演中獲得一等獎。接著又創編瞭《孔雀東南飛》、《祥林嫂》,演出獲得成功。除瞭這些悲情戲,我還演出瞭《黨的女兒》、《苦菜花》等革命題材的新編戲,和《武則天》、《金山戰鼓》等武戲。

14歲救場,成當傢花旦

重組劇社迎接解放

a

貴陽市越劇團成立

一個偶然,越劇到瞭貴陽

越聲劇社到貴陽演出後,母親三天兩頭帶我去看戲,舞臺上的扮相和動作深深吸引瞭我。回到傢沒事時,我就會搬起板凳椅子當戲臺,拿著帕子學著比劃甩水袖,父親覺得演戲不好,但經不住母親支持,不久,母親就把我送到越聲劇社,拜在瞭謝文彬門下,謝師父給我改瞭藝名,從此我就叫邵文艷。

師父師母教的,除瞭基本功以外,主要是通用的套詞,真正學戲,得靠自己琢磨,我就這樣找機會觀看演出,自己偷著學。雖然學的是青衣花旦,但我任何角色都願意演,有一次,還自告奮勇補缺,演瞭老生,獲得謝師父誇獎。

1948年,劇社在重慶演出《日月雌雄杯》,演梅妃的演員臨時有變故,為瞭救場,我突擊頂上去,觀眾反映不錯,從此開始出演主角,成為當傢花旦。

c大卡車四路行車記錄器推薦

B

多彩貴州網

這時,我父親4G即時影像行車紀錄器因為重病臥床,生活來源中斷,我便請瞭一個琴師許百壽拉二胡,一起到小十字竹筒街的茶館裡唱越劇掙錢。

1948年,14歲的我因為救場,第一次出演瞭主角,越劇成瞭我人生一輩子的主題,迄今已經70年瞭。越劇傳入貴陽,是個偶然,時間更早,是1945年的事。

草創階段,黔華越劇社的演出條件十分簡陋:天幕用蚊帳充當,地毯用麻袋做,服裝向其他劇團租借,劇團人員一人分擔多個角色。比如陳佩芳,上半場拉二胡,下半場得馬上上場演角色。全團收入很低,一起吃大鍋稀飯,經常到野外挖野菜。在這艱難時期,我身體力行,鼓舞著大傢一起堅持。1951年,我懷孕後,依然堅持演出到臨盆生產,孩子未滿月就上臺演出瞭,嗓子啞瞭也不下舞臺,靠吳慎芝在臺旁幫腔演出。

d

我是浙江人,出生於杭州,原名邵寶庭,父親原是杭州五芳齋的大師傅,後來在航空學校當廚師。抗戰爆發後,一傢人隨航校到瞭貴大車專用行車紀錄器陽,住在圖雲關。1944年,父親離開航校,進城在三板橋開瞭一傢名為“知味館”的小飯館。母親經常帶我在三板橋一傢小劇場看戲,甚至讓我臨時充當瞭一個小演員。

1954年,省文化局專門撥瞭一筆錢,讓黔華越劇社搬到瞭不遠處漢相街口的一個劇場,成為劇社專屬劇場。從此,劇社聲譽提高,生活也得到瞭改善。1953年至1958年,在省市文化局的支持下,劇社派陳文泉到上海,先後請來瞭黃明君、張明康、錢月華、王躍奎等越劇藝人,充實瞭劇社的實力,為越劇在貴陽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。1954年,省政府派我和其他劇團的幾個演員到上海觀摩華東地區戲劇調演,通過看瞭10幾部名傢的戲,聽瞭好幾位名傢的報告,學習瞭斯塔尼斯拉夫的表演和導演方面的著作,讓我的眼界大開。1956年,黔華越劇社更名,成立瞭貴陽市越劇團。

從1951年起,我就開始教授學生,一批又一批,直到60多年後的今天。雖然因為改制貴陽市越劇團已經不在瞭,但貴陽的越劇表演團體還在,年輕人還在傳承著,我很安心。

本報記者 聶俊
arrow
arrow

    sitheackit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